近日,由中国卒中学会主办的中国卒中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脑血管病会议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脑血管病领域专家学者,聚焦静脉溶栓、机械取栓、二级预防及康复等多个领域,共同探讨脑卒中防治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在与会议同期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卒中学会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指出,卒中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呼吁社会各界协同合作,聚焦青年卒中防治,加强对偏头痛等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与管理,推动我国卒中防控体系的完善。
王拥军介绍,关注卒中传统危险因素固然重要,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和吸烟等,但还存在诸多非传统危险因素,如偏头痛这一因素就加剧了青年人群卒中风险。然而,目前,临床医生对偏头痛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认识不足,给青年卒中防控带来挑战。
北京天坛医院头痛科王永刚主任医师指出,偏头痛是全球致残率第三的神经系统疾病,在亚洲神经系统疾病中,其负担仅次于卒中负担。研究表明,偏头痛高发年龄与青年卒中高度重叠,且风险可长期持续,但我国在偏头痛诊断和治疗方面仍存在不足,规范诊断和治疗刻不容缓。
在大会开幕式上,“融健行动——全民健身医体融合行动计划”启动,旨在以卒中防治为切入点,推动医学与体育深度融合。大会上还启动了“多中心随机对照一站式卒中单元(S-OSU)取栓流程临床研究项目”。该项目致力于打造智能化取栓诊疗体系,显著缩短缺血性卒中的诊疗时间窗。此外,专注神经系统疾病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天枢”也正式发布。该模型基于百万级临床数据,融合影像与语言大模型,提升神经疾病诊断与治疗效率,有助于推动医疗服务智能化转型。